稳投资 强支撑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2021年,我国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现了投资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2021年1至11月,我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7%,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6%,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5%,社会领域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效投资是如何扩大的?社会资本活力是如何激发的?记者带您走访3个项目,听听背后的投资故事。
一个暖心改造项目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四两拨千斤”,补足经济社会发展短板
穿上工装,拎起工具,合肥热电集团管网运行公司庐阳所副所长王贤文开始了一天的巡检工作。开着车,仔细瞧,一路下来没见着一个泄漏点,王贤文松了一口气:“天冷,就怕管网坏。抢修得花个把星期,有时出现断供,居民还得遭罪。”
过去时不时“生病”的管网,如今咋就不“闹腾”了?这事,得从合肥热电集团实施的供热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说起。
管网老旧,蒸汽泄漏频繁,经常这头刚补好,那头又坏了,一度让合肥热电集团工程管理部部长葛绍鲁干着急:“不少管网管龄都超过了10年,有些趁着修路可以顺道改点,但小修小补始终不是办法。”集中改造不是没想过,可对企业来说,资金是个“老大难”问题。
一筹莫展之际,传来了合肥市发行政府专项债券的好消息。“期限长、利率低,若能申请下来,准能解燃眉之急。”葛绍鲁和同事一边梳理管网、一边编制方案,3个月后项目便获批入库。
“头一回申请,没想到这么顺利。”葛绍鲁介绍,项目分4年实施,总投资近5.1亿元,自筹部分以外通过专项债券筹资4亿元,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有了项目,就得抓紧实施。从管网规划、工程建设许可,到市政施工、绿化迁移手续,通过合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都能实现网上办理。“过去办施工许可证,得带着各种纸质材料去相关窗口,多的时候要跑三四趟。”葛绍鲁说,现在通过网上平台,材料齐全的话一个工作日就能领证,省时省力。
挖掘机、铲车往来穿梭,工人们加紧铺设管线……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肥热电集团正对更多路段实施管网改造。合肥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合肥市共获批专项债券额度344.4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医疗卫生、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143个重大项目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邹晓梅认为,专项债券有效弥补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短缺问题,“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对扩大有效投资、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近期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宋其超说,下一步,将继续发挥专项债券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专项债券实际形成的实物工作量大幅增加,进一步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一项种业技术攻关
国有资本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好种子出好玉米!瞧,这边的秆子粗壮挺拔,叶片平整光滑、几乎无虫洞,长势喜人。”在海南三亚市崖州区的一处生物育种基地,吕玉平仔细打量团队研发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改良品种能够有效抵抗近10种害虫,产量提高15%以上。”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我国玉米和大豆的单产不高,品种是重要原因。”两年多前,吕玉平带领团队成立了一家生物科技企业,研发抗性优良品种。
作为农业专家,吕玉平经营企业最犯愁的就是融资。生物育种行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一项关键育种技术从研发到投入使用,少说也要十几年,花费动辄几十亿元,很多机构不愿投、不敢投。吕玉平寻求投资时,没少吃“闭门羹”。
2021年6月,转机到来:国投创益管理的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以4.27亿元的战略投资控股吕玉平团队所在的企业,让他兴奋不已:“这笔投资让企业的创新手脚放得更开,步子迈得更大。”在国有资本的引领和带动下,2021年8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等投资机构也相继入股,企业新一轮估值翻了一番多。
国有资本投资控股,不仅是资金上的“雪中送炭”,还能为产业培育和公司治理“锦上添花”。
资源配置更优。国投创益充分利用在农业投资领域的积累,为企业开拓上下游资源。“比如与科研院所合作,之前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和一些教授开展点对点、数十万元规模的合作;如今借助国投平台,我们对接上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等机构,合作范围更广、层次更高、力度更大。”吕玉平感慨。
治理机制更活。“我们帮助企业引进完善了包括法务、财务和信息化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机制,尤其是推行股权激励,激发了创业热情,增强了对行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国投创益董事长王维东介绍。
激励效应有多大?一个例子可以说明:2021年最后一天,吕玉平团队仍在讨论研发进展,从下午3点直到深夜1点,晚餐就是一份盒饭。次日一早,团队成员又各自奔赴近则十几公里、远则上百公里的实验基地,干劲十足。
如今,国投集团旗下总规模约1938亿元的42只基金,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等领域,累计投资了670多个项目。“未来,国投集团将继续推动直接投资与基金投资的‘双轮联动’,发挥基金的‘触角’‘探头’‘孵化器’作用,形成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机制,积极为服务国家战略作贡献。”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涛说。
一条民营控股高铁
民间投资准入门槛降低,引进门再送一程
2017年,复星集团牵头的民营资本联合体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合同,投资建设全国首条民营资本投资控股高铁——杭台高铁,总投资448.9亿元,项目资本金占比30%,其中民营资本占股51%。经过上千个日夜的奋战,这条铁路终于在2022年1月8日正式通车。
回顾修建铁路以来的许多个“前所未有”,杭绍台铁路公司总经理吴培荣如数家珍:
一过保障关。铁路施工离变电站有段距离,需要搭线接入外电源。国家铁路通常直接由电网公司接线,但杭台高铁却在这方面遇到些麻烦。在国家发改委的积极协调下,国家电网很快帮助解决了搭线难题。
二过执行关。征地拆迁,按合同由铁路沿线各区县包干。“我们既然和企业签了合同,就要履约实施,说到做到!”有关市县和部门积极行动、逐一落实。
三过疫情防控关。2020年,杭台高铁的控制性工程东茗隧道和椒江大桥在建时,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其全线停工。眼瞅着工期要延误,怎么办?浙江省发改委将其列入重点工程,开专列送员工,点对点运物资,一周之内,顺利复工复产。
四过审批关。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施工现场指导……作为铁路运营单位,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帮助解决实际难题。
各方共同努力下,杭台高铁高质量按期完成,也探索出一套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新机制。
“放开铁路投资体现了国家放宽市场准入的决心,给了民营企业更强发展信心。”复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团首席执行官方建宏告诉记者,杭台高铁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融资模式,在交易结构、股权设置、回报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起到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给民企投资吃了“定心丸”,“未来,参与投资的多家民企将享有稳定的线路使用收入,中长期收益看好。相关经验已在杭温、杭衢铁路等项目中推广。”
“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打破各种‘玻璃门’‘隐形门’,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邹晓梅说。2021年前11个月,我国民间投资超28万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投资整体增速2.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